由社大經驗看多元文化與新移民
蔡素貞
松山社區大學校長/前中山社大主任92.03-95.03
壹、前 言
貳、臺灣跨國婚姻移民現象解析
參、多元文化的覺察與省思
肆、政府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之檢視
伍、民間社團新移民工作之概況與困境
陸、全國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現階段成效分析
柒、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的經營範例
捌、社區大學新移民教育介入的層面及視野
玖、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推展困境與反思
拾、結 論
壹、前 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影響,加上我國對外政策大幅開放及家庭結構的變遷下,跨國婚姻成了一股不可擋的風潮,也形塑未開發國家或半開發國家女性遷移至開發中國家的另類形式。這種跨國遷移,多少伴隨著對移民地經濟力的嚮往與婚姻憧憬。但這趟築夢之旅不僅造成臺灣社會人口結構的大幅變遷。對這些婚姻移民女性,接續下來的文化適應,才是其海外生活的開端。
從每年統計數字可看出國人與外籍或大陸地區人士聯姻的情形急遽增加。據九十二年統計顯示,
國內每三對結婚登記者就有一對是與新移民結婚,每7.5個出生嬰兒,就有一個是新移民所生。
跨國婚姻由於雙方了解不足,加上文化差異,導致諸如生活適應不良、婚姻基礎薄弱、家庭暴
力、子女教養等種種社會問題。為協助新移民融入臺灣生活,政府及民間相繼開辦「識字班」
及「生活成長班」。
面對新移民現象所帶動的社會變遷,素以知識解放、社區參與、實踐行動自許的社區大學,更應對多元社會之覺知度提高、對少數族群之教育更加重視,從社區來協助新移民女性學習與生活適應。社區大學負有引發社區居民對異文化的覺知與尊重之責任,如何透過課程及活動,讓社區民眾在學習中,互相認識及欣賞不同文化,進而營造更多元更和諧包容的社區。
貳、臺灣跨國婚姻移民現象解析
大多數的新移民女性,皆將她們的跨國婚姻歸咎於母國的貧窮或政局不穩定,或母國男性缺乏家庭責任感(如印尼)或為了支撐家庭,因而爭取海外工作與婚姻移民成了她們的出路與機會,為了追求美好婚姻生活、較佳生活環境她們遠渡重洋來到陌生異鄉。但這些新移民者對海外生活與環境的想像大都是來自仲介朋友的敘說、或電子媒體的傳播,其中又以電子媒體傳播形塑了新移民女性對移民地的想像。
呂美紅在「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2001,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中指出,新移民女性之結婚動機主要是對臺灣生活充滿想像與憧憬或娘家生活困苦。而李萍在「外籍新娘社會適應之研究-以越南新娘為例」(2003,臺北市社會局91年度婦女議題研究論文發表會),也指出跨國女性與臺灣男性結婚因素有娘家經濟缺乏、嚮往好的生活環境、社會潮流等。由此可見跨國女性配偶本人、家人或多或少對嫁到臺灣皆有不同程度的嚮往、想像及期待。這些新移民女性,為圓自己的夢來到臺灣,面對語言鴻溝、文化隔閡,境遇各異,雖不乏幸福美滿姻緣,但是仍有部分因雙方了解不足或認知差異適應不良,才發現嚮往的幸福婚姻竟是這般不堪!
目前臺灣約有三十萬的新移民女性,其中來自大陸的人數最多,來自越南的約有十萬人。新移民女性常被當作無酬的家務勞動者,同時也必須外出工作賺取家用,在婚姻生活上則被當成傳宗接代工具,買賣婚姻的陰影常讓她們不被當成有尊嚴及自主權的個人,而是夫家的所有物,在這種情況下常伴隨著婚姻暴力及精神虐待。更令她們難以承受的是她們嚮往的異國婚姻臺灣郎有些是無法在當地找到伴侶的中老年人、身心障礙者、長期失業者、第二三次再婚者或無固定工作者,這在在都考驗著這段脆弱婚姻。當然這只是數十萬例中的一部份,但卻讓這些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被迫離鄉背井的新移民必須以恐懼、孤立與不安為代價,換取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跨國女性配偶婚後來臺首先要面對的便是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包括婚姻適應、婆媳關係、國籍歧視、經濟不穩定、語言溝通困難等。
婚姻感情基礎薄弱:
跨國媒介婚姻沒有感情基礎,由於交往時間短暫,彼此認識不深造成婚後生活適應不良,加上男女雙方不同國家意識文化造成婚姻價值觀的不同,這些遠渡重洋的跨國女性除了適應陌生環境外,還要適應兩地文化習慣的差異。
婆媳關係問題:
新移民來臺通常被要求與婆婆住在一起,語言的障礙、溝通不良再加上婆婆對跨國女性配偶的刻板印象,常造成彼此的緊張與衝突。
社會支持網絡問題:
跨國聯姻中對娘家家庭的支撐常是外籍配偶的共通心聲。這些新移民女性遠嫁異鄉常常是希望家裡能因而脫離困境,當她們身處異鄉,除必須適應生活上的種種差異外,還必須牽掛著家鄉那頭親人的安好。永和社大外籍新娘識字班之歌就如此寫道:「日久他鄉是故鄉,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在何方。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歌詞中道盡了她們鄉情背後的孤立與無助。加上離鄉背景遠嫁臺灣,因語言的隔閡及文化差異,造成她們人際關係互動不佳,「夫家娘家兩頭煎」,她們不但須適應在夫家的角色外,還需掛心遠方的家人。新移民的人際網除夫家地緣外,常是來自同國度的新移民,因為同是出外人,本著同舟共濟,且能對鄉情產生或多或少的慰藉。
語言溝通問題:
新移民女性的語言溝通問題以東南亞國籍比較嚴重,也因語言隔閡讓新移民必需在最短期間內學習主流語言,藉以取得歸化與工作機會。
國籍歧視問題:
新移民女性除了為臺灣這個較發達的經濟體提供新的低工資勞力,也為家務事、生育與養育提供了無償勞力。但臺灣社會卻常將她們描繪為沒教養、拜金、異國的她者。她們的婚姻往往被簡化為「買賣婚姻」,是臺灣社會問題的製造者,因而帶著歧視的眼光看待她們。然而事實上正是這些女人在受著傷害,甚或她們的丈夫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往往也是被邊緣化的一群。由於社會民眾對跨國女性配偶有污名化現象,如認為她們貪圖富貴、買賣婚姻、會逃跑、賣淫、低文化等,而使她們在生活、工作遭到歧視。
文化差異與隔閡:
跨國女性配偶她們不但是臺灣社會的新移民者,也是一個與臺灣社會文化、語言,風俗民情都不相同的人口群。因文化的歧異,加上語言不通,都強化了她們生活適應的困難。如何協助她們文化適應與融合,可以常舉辦集結性活動,讓每位越洋媳婦在活動形式裡,在有家鄉味的氣氛帶動下相互交流,進而促進她們相互形成社會支持的網絡,讓她們的文化也能被了解被看見,減少文化差異的衝擊。
經濟不穩定:
由於臺灣對跨國女性配偶法令的限制,使得新移民變得經濟無能無法自主。加上臺灣配偶社經地位也處在邊陲地位,常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
親職教育問題:
從越南女子結婚年齡視之,其正值適育高峰期,且多擔負傳宗接代的任務,使得異國聯姻的下一代教養成了刻不容緩的課題,尤其外籍配偶因語言不通文化隔閡或夫家的刻意阻礙,使親子關係及孩子的教養呈現不少負面問題。但面對這些議題,臺灣官方民間常以「問題化」視之,認為兩個教育程度低落的男女結合,將降低未來臺灣人口素質,而「新臺灣之子」則被認為將在可想像的未來展演社會危機。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03年,「給臺灣新婦一個友善的居住環境-遭受家
跨國女性配偶需求調查」,pp.30-38)
參、多元文化的覺察與省思
當世界邁向全球化同時,也將人權、環境保護、民主等公民社會原則納入世界性範圍。面對全球之新移民潮,從移民政策到多元文化教育,都強調尊重與包容,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作為西方主要移民國家,它們已有150多年大規模移民經驗,成功歸化了大批來自世界移民,而並未對其統一、穩定和繁榮造成任何嚴重的損害。這些採取充滿活力的移民多元文化政策,不但削弱族群間的對立與衝突,更促成各民族間更大的相互尊重。
世界新移民潮的文化思維:
跨國婚姻人口遷移理論以推拉理論(pull and push)最著名,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發生的原因是由原住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遷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而成。排斥力的因素有人口過多、貧窮、歧視等;拉力的因素則有移入地經濟機會、生活品質、政治安定等。(廖正宏,「人口遷移」,1985年,台北:三民書局)
外籍新娘識字班的首創者夏曉鵑教授也指出「商品化跨國婚姻」即為雙邊因扭曲發展而被邊緣化的男女,在資本化及努力自由化的過程中,藉由國際婚姻謀求出路而產生的結果。(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2002年,臺灣社會研究叢刊09,P.234)新移民認為母國男性的喜新厭舊、貧窮經濟及政治不安定是她們離鄉離土的原因,而臺灣男子則認為臺灣女子功利,是她們遠赴南洋娶妻的因素。不論這波新移民潮的pull and push的因素為何,它所產生的文化衝擊卻是我們必須去正視的課題。
文化認同的迷失:
據內政部近年統計每年出生的嬰兒,八位中有一位是外籍配偶所生。換言之,未來的臺灣之子,將有來自各族群的混血兒。當臺灣邁入全球化、多元族群的社會之際,大家有否準備好多元族群共處?
國際間由於族群認同,難免存在著族群偏見、「純粹的」認同,在面對多元文化移入的趨勢時,常採「單一文化觀點」的態度去迎接它,以在地優勢操作所謂的多元文化。以臺灣現狀來看,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的推廣就是教導來自不同文化的新移入者,學習在地語言、文化習慣,並依此教養下一代。但這只有「同化」觀,並無多元文化社會的意涵。在地文化隨時存在國人四周,時日一久這些新移民自然會習慣。反倒是隨移入者而來的不同文化習俗,若不著力推廣,如何使佔多數的在地人了解、接受新來文化的優點和善意,而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社會?(陳凰鳳,2004年,中山社大「談異國婚姻的甘苦與多元文化的尊重」座談會)
多元社會發展帶來的文化衝擊和回應:
隨著人口的跨國移動,原來高度種族均質的社會受到外力挑戰,其民族國家賴以建構的文化邏輯也受到考驗,面對多元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在現今臺灣社會常將其約化為「社會問題」,而所屬主管單位的設立也被視為「解決問題」,既無法真正回應臺灣與全球社群的關係與文化認同問題,且會漠視弱勢人群的利益與處境,強化社會中既存的不平等權力關係。
臺灣既將面臨多元文化社會,就必須讓每個不同文化能各自發展,現在的多元文化融合,就是未來的在地文化。用健康的態度面對多元化,才能奢望有健全的多元文化社會。
新移民是資產而非負擔:
從媒體我們可以看見一張張的外籍配偶標籤:低社經、低教育、可憐、所生子女學習遲緩、、、,幾乎都是簡化的、片面的負面印象。也因著這些印象臺灣社會在面對這些新移民時,常將她們視為「社會問題」,將降低臺灣國際競爭力。因這些刻板印象或族群優越感而對新移民女性加以不公平對待與歧視。
其實臺灣本來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因不同族群的衝突與融合,造就了臺灣社會蓬勃的生命力。深信臺灣人民有這個智慧去面對多元族群,或許這些新移民不但不是負債,反而是未來的資產,透過「新移民」的現象衝擊,促使我們反身自省。
大碗沙拉的多元族群概念:
近年來隨著選舉操弄,造成臺灣族群的撕裂與對立。多元族
群的和諧共處已是臺灣社會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今日世界進步國家已經揚棄大民族主義「大
熔爐」的想法,一心只想把別的種族熔掉,化成心中的唯一。取而代之的是「大碗沙拉」。因
為在大碗沙拉裡,蕃茄還是蕃茄,洋蔥還是洋蔥,大家保有自己獨特特質,藉由沙拉調醬,把
大家調成和諧、動人的圖像。反觀「大熔爐」它把所有特色都熔成唯一,當獨特的多元文化被
迫消失。又何來平等、和諧共處建立多元文化。若臺灣不認真善待外籍配偶,又何來健康的臺
灣未來之子呢?臺灣住民必須開始學習接納多元文化,以平等心情學習欣賞不同族群,大家一
同在這塊土地上耕耘。(紀惠容,2004年,「談異國婚姻的甘苦與多元文化的尊重」座談
會)
肆、政府新移民照顧輔導政策之檢視
這些婚嫁新移民快速的成長正待政府組織與相關措施的配套,重視她們的公民權,提升其參與公共事務之能力與機會。為協助新移民女性語言溝通、生活適應,政府及民間也開辦了許多課程,但卻僅止於「適應」模式的生活輔導,是站在「同化」立場,並未重視其身上原有母國文化經驗。我們相信知識的產生來自經驗本身,如何以新移民女性自身經驗為起點,讓她們能更珍視自己母國文化,開啟多元觀點的相互尊重,讓她們也能帶著多元觀點參與臺灣公共事務,成為名符其實之「臺灣新公民」而非被邊緣化的次等公民。
在全球移民的歷史波濤中,臺灣的新移民女性的異國婚姻生活,就如同一盤賭局,贏了固然圓了臺灣夢,輸了卻將面臨「從夢想到夢靨」的生命悲劇。遷移總是危險的,不論對遷移者或接納她們的國家,將永遠是個挑戰。然而國際間的合作與文化上的寬容,卻可以使遷移變成創造更和平、更多元、更寬容世界的契機。(「世界新移民潮」,2005年3月,《人籟文化論辨月刊》,P.57)除了文化上的寬容外,政府如何提出具體移民政策,協助及保障這些新移民女性的生活將是當下重要課題。如保障她們的受教權、工作權、社會福利權、保障基本親權等來減少這波移民潮下的不平等社會圖像。
檢討:
1.針對政府新移民政策,雖說92年行政院曾通過部會照顧輔導措施的整合,但仍嫌不足,往往讓新移民無所適從,對相關法令與權益所知甚少。
2.事權分散及法令不一,再加上手續極度繁雜,移民法規混亂繁雜,甚至連主管的戶政人員都弄不清楚,相對於語言不通且又不擅於對外尋求資源的外籍配偶,我們將如何期待她們能夠充分掌握自己的權益?
3.目前政府所做之事,往往錯置社福資源,花在她們不需要之處,許多仲介公關公司假新移民之名獲取利益,真正第一線的新移民工作團體,卻得不到補助資源。
4.政府之人口政策與移民政策並不完善,且未真正照顧到她們的需求與權益,包括教育法、國籍法等都是站在移民國主流價值,未能兼顧新移民的公民權與社會平等。
5.現行法令,外籍配偶主要是依據國籍法、外國人停留居留或永久居留辦法等,政府對不同國籍的婚姻戶籍申請採配額制。法律中明定「維持生活、相當財產、技能等能力」作為入國限制,而以妨害公共衛生或傳染病等為趨逐出境理由,然前述法令或尚在討論中的移民署組織條例都未納入移民申訴等人權條款,婚姻移民受每年定額限制,造成結婚生子卻無法團聚的情況。
伍、民間社團新移民工作之概況與困境
臺灣民間社團在切入新移民女性議題時,除南洋臺灣姐妹會是由姐妹們自主成立團體外,
大都是以社團原來的服務範圍向外擴展及於新移民。它們在與姐妹們相扶持的過程中,扮演
了非常重要的專業角色。
南洋臺灣姐妹會:南洋臺灣姐妹會一開始是從美濃開始的,後來會由中文班到成立社團,
是為了鼓勵姐妹們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利。姐妹會的運作在積極培訓南洋姐妹成為種籽教師
,透過幹部的生活經驗,將東南亞文化變成教材。
賽珍珠基金會:美國賽珍珠基金會臺灣分會於民國57年成立,一直在美國總會協助下幫助居
住在臺的混血兒,至86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民國88年轉而幫助在臺的外籍配
偶及其家人,包括生活適應華語班、家庭訪視輔導等。
伊甸基金會:伊甸外籍配偶關懷服務系列包含專線電話諮詢、個案管理與諮詢、生活適應課
程、外籍志工招募、職業訓練、親子教育、多元文化融合宣導等。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勵馨接觸新移民是從服務雛妓跟家暴婦女時發現外偶專案越來越
多。進而使基金會投入資源於新移民族群,協助她們遠離家暴,安置家暴婦女於庇護工場,
給與法律諮詢、心理輔導等。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以家庭服務為核心,減少兒童及婦女受暴,並給予安置保護、輔導教育,
以期重返社會。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以教育、研究、行動協助處於工作危機中的外籍配偶族群,提供生活適
應協助、法律諮詢、心理輔導等。
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要以新移民親職教育及經營新移民女性議題為主要工作項目。
民間社團與社區大學之策略聯盟:
臺灣許多民間社團挺身為弱勢服務與爭權,由下而上地凝
聚社會力,而社區大學辦學宗旨也需由教育進而實踐行動。兩者間如何透過共同關懷議題,
做策略性聯盟,讓新移民關懷工作能更加落實與深化。
例如中山社大在新移民服務中深感專業的不足,例如家暴、法律、婚姻等問題,都需要尋求
轉介與外在資源,與民間社團的合作就是最佳管道。這兩年來中山在伊甸基金會、臺灣勞工
協會、勵馨基金會、賽珍珠基金會、南洋姐妹會等民間社團的帶領與協力下,才有今日新移
民工作的些許成果。
陸、全國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現階段成效分析
社區大學創立初始即以催生公民社會及社會關懷為宗旨,相較於目前臺灣社會已有許多民間
團體及國中小辦理外籍配偶識字班課程,社區大學在新移民課程的規劃上應納入更多的社區參
與與社會關懷面。檢視臺灣各地社區大學,在辦理外籍配偶相關課程時,大都從自身經驗摸索
發展,接下來如何透過經驗交流平台與合作,規劃出更貼近新移民需求的課程來。目前社大新
移民課程概述如下:
永和社區大學:
源起於高雄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之夏曉鵑教授,將識字班與
永和社大原有之女研社結合,開辦中文班,並在2003年成立自主性社團南洋臺灣姐妹會,除
中文班外更大力培訓姐妹們成為親職教育、東南亞語、南洋文化講師,及招募在地婦女成為
志工,以朋友、姐妹、媽媽、中文傳遞者角色,協助新移民之生活適應。
蘆荻社區大學:
開辦識字與生活適應班,這幾年蘆荻透過教育的歷程,促成不同族群相
互之間的理解,在社區中鋪陳了不錯的基礎,並於校園成立「國際姐妹花」,以「家庭」為
單位的支持及協助,讓蘆荻資深女性學員成為新移民生活的陪伴者,用實際行動關心她們。
高雄新興社區大學:
以何青蓉教授之「跨國婚姻文化」為支持系統,並努力整合社區
資源,發展新移民女性社會服務系統。其課程不同於一般識字班,而是著重在文化部份,透
過文化對話,達到族群融合。
屏東社區大學恆春分校:
屏東社大新移民課程是由城鄉文化基金會開始運作承辦,除
開辦生活適應輔導班、識字班、讀書會、電腦班、就業培訓班、考照班、親子共讀、外籍配
偶家庭服務中心等長期性支持團體,也辦理師資培訓課程、多元文化認識課程及社區多元文
化活動。
中山社區大學:
中山社大從開始招生困難,到後來慢慢推展,包括與媒體、民間社團、
地方政府單位的合作,不斷擴增我們的網絡。除當下的些許成果外,中山社大未來一年將朝以
下目標邁進:新移民家庭的全面關照、越南語之外多元文化的推展、落實轉介問題與個案之協
力團體、新移民服務網站的擴編與聯結、介入移民公共議題和政策。、
板橋社區大學:
由夏曉鵑教授培訓之講師團隊擔任課程教師與規劃,並培訓志工社志
工擔任外籍配偶輔導員,於課程的第一天與最後一天,都會讓姐妹們穿著家鄉的衣服並準備家
鄉的食物,藉由這樣的互動了解姐妹們的需求。
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
其新移民服務課程包括中文學習與生活適應成長課程,以及社區
E化工作坊外籍配偶專班,除課程外還成立外籍配偶關懷社團--「風動電腦志工研習社—亞洲組」
,目前社團有200多位志工,是運作相當成功的社團。也藉此培訓了一批課程小老師與托育保母
志工,達到本國與外籍學員的互動與扶持。
苗栗社區大學:
苗栗社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是由苗栗縣政府民政局專款委辦,已運作
五年,為協助地理交通不便新移民的學習,教室分散於各鄉鎮開班,以方便外籍配偶就近學習。(※除以上社大外,尚有許多社大相繼開辦新移民課程,在此不一一敘述)
柒、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的經營範例
面對日益嚴重之新移民社會現象,中山社大從創辦開始,即積極投入新移民之關懷。除基於
社區本位教學,考量中山區的國際文化色彩外,弱勢的關懷,更驅使中山社大加入這項支持網絡。
九十二年第二期中山社大與蘆荻社大、文山社大、北投社大共同承辦民政局「臺北新公民-外籍配偶社區成長班」計劃,希望藉課程設計,積極培養新移民之公民知能,讓其成為名符其實之「臺灣新公民」。九十三年度第一期再開辦外籍配偶親職教育班,啟動她們對小孩教養的動力及能力。經過一年的摸索,中山在挫折及經驗中,重新思考我們的關懷是否貼近她們的需求,我們的課程設計大多採適應模式的生活輔導,是否忽略了她們身上原有珍貴的母國文化經驗。
基於此,九十三年度第二期我們將新移民關懷列為學期發展重心,重新規劃新課程、編輯新教材、延聘新老師。當中山社大新移民的關懷及教材編寫計畫透過媒體報導後,吸引了正在伊甸基金會教授新移民女性識字班的越籍陳凰鳳老師。雙方在理念、想法一致下,展開系列的新移民服務計畫。首先我們在九十三年度第二期同時免費開設「外籍姊妹學中文」、「越南語言與文化」,希望協助臺灣本地居民及新移民家人能進一步了解新移民母國的文化背景,達到多元文化的尊重與融合。識字班則有別於一般以注音方式教學,而是以東南亞多國採用的羅馬拼音合併注音研發教材,讓這些新移民姊妹能更快速學習,縮短她們在生活適應的時間。同時我們也著手編印新移民成人基本教材及東南亞文化教材,並結合民間新移民服務社團,藉以建構一個完整社區形的新移民服務體系。
九十四年度我們更與華視教育台、勵馨基金會、南洋姐妹會、伊甸基金會一起籌劃「臺灣媳婦」帶狀節目;與中山區公所合辦「新移民嘉年華」;與全促會合辦「從新移民到好鄰居」新移民女性課程工作坊;與台北都會台合作「越南姐妹一起來」社區教學節目;與東森電視台、東森文教基金會一起合辦「哈啦無國界--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國語演講比賽」,擴大對姐妹們的服務。
接下來我們希望能深入社區,針對幼稚園、小學等第一線接觸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工作者再教育
,開啟多元文化觀點的相互看見及尊重。並協助新移民,藉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母國文化,學習
設計不同教學內容,進駐其小孩的學校,當教學志工故事媽媽,以說故事方式,啟發孩童對異
國文化的認識與了解,建立小朋友的多元文化觀。
捌、社區大學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介入的層面及視野
一、社大如何落實新移民女性的教育
夏曉鵑教授在美濃成立第一個「外籍新娘識字班」時便希望以認識中文為媒介,促使新移民逐漸能自由發聲,並進而形成組織,為自身爭取權益,走出孤立的處境。因此其識字教育並非企圖增加其適應力,以同化於臺灣社會,而是希望她們能有效累積自我能量。
相較於政府及民間團體針對新移民開辦的「識字班」、「生活輔導」,社區大學在落實新移民教育時,不應只著力於「適應」模式的生活輔導,而忽略了這群來自異國的女性其身上原有珍貴的家庭及母國文化教育,及多元文化的平衡發展。可以重新整理越洋媳婦母國文化,設計不同學習內容,協助新移民女性進駐社區學校當教學志工故事媽媽,透過多元文化的課輔教學,建立小朋友的多元文化觀。另外也應透過集結團體,將新移民女性組織與培訓,讓她們形成一個社會互助網絡,並將其學習成果對外發表,讓越洋媳婦能有不同的社會角色扮演,被社會大眾看見,重新了解重新認識。
二、如何協助新移民女性解決生活適應問題
現今政府與民間對新移民的協助有各國中國小的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戶政事務所、衛生所透過手工藝、烹飪、識字等學習活動來提升新移民在臺灣的生活適應能力;民間團體則試圖透過識字、聯誼活動、生活技能等接觸外籍配偶;婦女團體則在家暴等方面提供必要協助。但這些支援取向大都不涉及性別或階級議題,也較少去觸及其家庭中其他成員的處境。
基於此,社區大學除協助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外,應以家庭為單位來協助支持外籍配偶家庭,給予他們支持與關心,希望透過家庭共學與多元文化的尊重與推廣,讓國際家庭具體落實在臺灣社會。
三、多元文化的再教育
社區大學開辦新移民生活成長班,除以活潑互動的方式,讓這些新移民女性能夠走出封閉、被污名的世界。和她們的接觸我們更應抱持著相互學習而非同化的角度切入,和她們一起分享她們生命中的喜怒哀樂與生命力。
如中山社大之新移民工作除課程外,我們也請陳凰鳳老師編輯越文刊物、成立新移民關懷網站、開辦「越南語言與文化」提供新移民家人的再教育,多元文化的尊重是我們關注焦點,期盼藉此能促進不同族群的相互了解,共創和諧多元的新臺灣。
我們更期待政府相關單位,在多元族群共處上多下功夫,如撰寫教材教案;鼓勵製作不同族群語言的報紙、節目;增設不同語言的公共服務窗口;增加新移民的文化適應服務;鼓勵籌辦不同族群的文化節慶、、、,這些都急需政府拿出前瞻眼光來落實。
四、新移民家庭的全面關照
新移民女性故然是弱勢族群,但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些跨國婚姻中的男性,在他們所處的社會中往往是被邊緣化的一群。而其所生子女,因母親的語言與文化隔閡無法協助子女學習,父親又因社經地位弱勢,為生活須忙於工作,如此家庭教育體制下的孩子,往往最容易造成學習遲緩、中輟、青少年犯罪、未婚懷孕等問題。
當然「問題化」的接近方式,需要格外小心與覺知,但這也突顯了新移民議題不當只從新移民女性切入,而是對國際家庭的全面關照與協助。在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能幫他們解決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很有限,而大多數應由政府制訂政策才有機會改善一些結構性問題。
五、整合社區資源擴大支持力量
社區大學近年來在社區資源與社團結合上頗具成效,新移民教育與學習涉及浩繁,光靠社大力量成效有限,如何結合社區各種機構及居民資源來協助新移民女性之適應、形塑其社會支持的網絡,讓新移民女性的學習具在地性,且能取得在地的必要協助。
如中山社大對外籍配偶開辦的相關課程與活動,不但結合各社團,如勵馨基金會、賽珍珠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越來婦女發展協進團等,也整合社區相關單位,如戶政事務所、民政局(課)、衛生所等一起合辦相關課程,希望能透過整合,集結更大力量與更廣經驗,給予外籍配偶最大的支援與協助。
玖、社區大學新移民課程推展困境與反思
社區大學在新移民課程的推展過程中難免會遭受許多挫折與困難,就幾所辦理新移民課程社大,我們可以找出共同的困難點不外:師資的培訓與來源、經費籌募困難、招生人數不足、外籍配偶家人支持度與配合度不高、幼兒托育人力資源不夠、與國小補校授課內容重疊、政府單位新移民資源未能挹注於社區大學等。
雖是如此,社大如何透過協力與反思,更清楚社大在切入新移民女性議題時應有的態度和能力,我們認為社大應該在實踐後有以下數點的堅持與共識:
在反省與實踐中學習平等尊重:在多元文化推展上應著力更深,讓台灣真正因多元而美麗。
性別議題與家庭教育的切入:在課程規劃不應只著力於中文識字,應切入更多的女性生命的反省,兩性議題的探討,家庭經營的智慧,讓新移民女性在家庭與婚姻過程中減少挫折,讓姐妹們在出外學習時減少家庭阻力。
讓新移民學習資源更社區化:主動出擊儘量深入社區新移民家庭,讓她們的家人深刻體悟—外籍新娘能力的提升,對家庭必有正面的幫助。並協助新移民整合社區相關學習資源,讓社大成為新移民社區學習最大資源中心。
把學習送到家:透過網站、媒體、電視台、地方有線電視台將新移民學習資源送到新移民家庭,讓她們不出門也能學習也能成長。
政府新移民資源的正向誘導:面對政府新移民資源的錯置與浪費,社區大學可以透過策略聯盟與協力,或提出大型計劃,將新移民資源真正落實到社區,真正花費在她們的需求上。
移民政策的公共論辨的推展:由於法令的不一,又沒有周延的規劃,才會導致買賣式婚姻及人口販賣猖獗等問題,如何透過公共論壇、公聽會等活動,讓各種聲音及立場的族群,意見與人權都能獲得尊重。
拾、結 論
前勞委會主委陳菊女士曾說:「臺灣因多元而美麗,這是不爭的事實。不同族群文化間的公平對待與相互尊重,乃人權的基本。政府應積極協助國人,深入瞭解與欣賞新移民的母國文化。」(人籟論辨月刊2005年7-8月)為了讓更多新移民享有教育資源,讓多元文化教育普及與深化,社區大學應以社區新移民學習中心角色,積極投入新移民工作。
透過社大的學習我們發覺她們有了以下收穫:同鄉的學習聚會,多少舒解孤立情緒;社會支持網絡的拓展;提高其閱讀外界訊息的能力;語言能力的提升;個人自信心的逐步建立;文化認知的增進。透過與新移民女性共學的歷程,也啟發社大人的自我學習與成長。
社區大學作為在地成人教育機構,面對多元文化現象,當如何介入如何因應,又如何來協助她們,讓新移民工作落實在社區教育裡,我們應有深刻的覺知與教育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