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的下個十年:社區大學的發展策略
文/唐光華/文山社區大學 /2006
壹、導言
要提出社區大學下個十年的發展策略,得先對過去十年台灣社區大學運動做扼要的總結:
一、社大過去十年的成就:
1.數量成長快,從一所到百所,從1000多學員到40幾萬成人每天到社大學習。
2.社區參與與公共關懷,從社區文史、環保生態、弱勢關懷、兩性等議題,社大提高了全民的公共關懷。
3.無數民眾來社大學習,成長自主
3.不同學科的教師成為卓越的成人教育老師,並發展出教材教案,為未來的成人教育的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
二、社大過去十年的不足之處:
1.社區大學的學術性、公共性還可加強。
2.社區大學教師專業與學員自主學習還可提升。
3.社區大學因經費拮据與生存壓力,被迫增加市場取向比重。
4.學員中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低的民眾比例太少。
5.社區大學過度依賴官方,自主性不夠。
6.社區大學名與實不盡相符。
台灣社區大學下個十年,當然應該擴大原有的成就,超越不足,從不穩定的摸索與實驗,走向定向的發展。
貳、本文
回顧過去十年,社區大學以解放知識與建立公民社會為目標,以學術、社團與生活藝能三大類課程為教學內容,集結了無數認同社大理念的講師、行政夥伴、社會改 革者,在社大貢獻青春與心力,召喚了數十萬民眾每天到社大學習,開創了台灣成人教育與公民啟蒙運動罕見的奇蹟。過去十年的成績,無疑十分耀眼。然而,若朝 未來十年前瞻,不得不承認社區大學運動的路上仍然滿佈荊棘或誘惑,必須提早思考,未雨綢繆,社大才有未來,否則社大的前景未必樂觀,甚至會因短視或失去理 想而走上自我取消的路。
一般而言,台灣近百所社大依不同辦學理念與在地資源,呈現三種不同的發展路線:成人高教、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隨著景氣不佳與經營艱困,許多社區大學藝能學習的比重越來越大,成人高等教育與社會改革的成份越來越小。面對此一情況,我們有五種策略可供選擇:
一、堅持十年前的理想,回到重視公共參與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
二、善用過去十年社大在社區參與的豐富經驗,社大以社區參與和推動社會改革為使命。
三、接受社大朝才藝學習為主體的發展方向,但試增加學術與公共參與的成份。
四、不改變現狀,但走向分流,把社區大學分為成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才藝學習三大類型社區大學。
五、考慮社區大學改名。
未免誤解,我必須先做說明,這五種選擇並無高下之分,在分析時,並無特別肯定某一選擇,貶抑其他的選擇之意。
選擇一:社大回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
照黃武雄教授與1998年第一代倡議社區大學運動的20幾位知識份子的構想(包括本文作者),社區大學雖然強調不走正規大學傳授套裝知識的路,但也不意味 就放棄對關於描述與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抽象概念講授與探索,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設計與初期對授與大學文憑的重視,在在顯示社區大學最早是以成人高等教育的規 格自我期待的,否則就不會用,也不該用大學兩字命名。然而,由於從開始教育主管機關並不願承認社區大學是學校,更不願承認社區大學是可授與學位的大學,只 承認是非正規教育機構。在這不可超越的限制下,就使得社區大學缺乏朝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誘因或驅力。其結果是社區大學的學術課程越來越難開設,社大成人高 等教育的成份越來越少,甚至給社會大眾社大是才藝班的印象,經常質疑社大向公部門申請補助的正當性。要扭轉這失衡的趨勢,教育主觀機關可考慮允許社大授與 學員學位。若社大能授與學位,其優點是社大就有可能回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與師資、教學品質的要求,且需要大學文憑的學員人數增加,社大的學風與學員類型 可能都會改變。譬如,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員比例會增加。這一策略的缺點是,社大的實驗性與多樣性可能會遭扼殺,
選擇二:善用過去十年社大在社區參與的豐富經驗,未來社大走推動社會改革的路。
這幾年,許多學者與專家比較台灣社區大學與其他國家的成人教育機構,發現台灣的模式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許多社大非常重視公共參與與社區關懷,從地方環保、文 史、弱勢關懷、公共衛教育、勞工、新移民等,非常全面與深入,而社區參與與公共關懷正是大學最忽略的。因此,社區大學未來實不必再強調成人高等教育的成 份,公佈門的補助,可朝向支持社大成為社區推動社會改革、建立公民社會的火車頭。這一策略的優點是,可提高社大師生的公共關懷,ㄧ改過去十年,多數社大學 員著重自我成長比較不關心公共事務的缺點。然而這一選擇也有缺點,就是是社區或社會的公共議題,要做明智判斷,常需更多的知識,沒有起碼的知識準備,就貿 然推動社會改革,往往會失之盲動。何況知識就是力量,缺乏知識的奧援,改革行動很容易受挫。
選擇三:支持社大朝藝能學習為主體的發展方向,適度增加學術與社區參與的成份。目前生活藝能課程佔多數社大的課程比例很高,乃因符合許多民眾的需求,且有 助穩定社大的財務。更值得重視的是,美術、音樂與舞蹈等美育的啟蒙效果,並不比學術課程遜色。許多生活藝能課程能增強學員料理生活與職場上的工作能力。如 果社大運動推動者與教育主管機關,接受且能從正面看待此一事實,就不必再用三大類課程的某種比例來要求各社大,也不必賦予社大太承重的改造社會的使命。各 社大當然需增加學術課程與社區參與課程,使學藝能課的學員能深化學習,關懷社區。這一策略最大的缺點是藝能課程社會上許多機構都在開設,社區大學再開這類 課程,實無必要。領取公部門的補助,缺乏正當性。
策略選擇四:不改變現狀,但走向分流,把社區大學分為成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三大類型。十年前社區大學是在一群理念接近的知識份子倡議下所設 立,十年來,全台各地許多社團、基金會、宗教團體、社運朋友加入辦社大的行列,彼此理念差異不小,因而形成百花齊放的繽紛局面,且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成 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這三類社大若硬用相同的標準來評量,既無必要,且不公允。多年來許多社大為兼顧三大類課程的平衡,多負荷太重的工作,且 往往顧此失彼,以致三類課程都經營不好,甚至連課程分類都分有違學術界公認的標準。如果能把社大分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三大類,再依三類不同的 標準來評量與補助,這樣所有社區大學就可依其所長,各自發展特色,以有限的人力辦拿手且喜歡做的學校。當然,社大分流也有缺點。缺點之一是成人高教與社會 改革型的社大,經營比較不易,需要公部門比較多的補助,這樣藝能型社大定會抗議。另外,分流後的各類社大,強調特色教育,不再強調全人教育,這與社大原初 的教育理想也有距離。
策略選擇之五:考慮社區大學改名,不再用社區大學這名字。
台灣社區大學運動自一九九八年北市文山社大成立迄今,已逾七年,全台社區大學的數量也自最早的一所增自近百所。近百所社區大學雖然多數在形式上,仍接受黃 武雄教授所提社區大學學術、社團與人文三大類課程組成的原始理念,但在實踐過程中,顯然已因辦校者的理念、各地資源差異,而出現諸多類型。本文試從應然面 與實然面來探討社區大學做為知識解放與促進公民社會的終身學習場域,其課程規劃的理念與實踐。
壹、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原初理念
對許多經營社大的朋友,最常遇到的兩個問題是:一、社區大學為什麼強調學術、社團與藝能課程三者均衡發展?二、社區大學與一般長青學院或才藝班有何不同?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與社區大學創設的理念有關,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則與社區大學的實踐有關。依照社區大學的理念,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開設目的有三,一為讓過 去數十年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也有機會吸收學術知識,二為鼓勵教師從一般大學的殿堂內走出,到社區大學與人生經驗豐富的民眾對話,教學相長,脫離套裝知識 的束縛,不斷建立經驗知識。三為社區大學學員修滿足夠的學術課程,再加上選修其他課程,滿一百多學分後,才有資格獲頒大學文憑。若抽掉學術程,而要求教育 當局承認社區大學的學員具有領取大學文憑的資格就很困難。
至於社區大學強調社團課程,則與社大運動的目標為促進公民社會建立的理想有關。黃武雄教授與十幾位社大運動的推動者,在一九九八年五四紀念日,宣告將設立 社區大學時,就意識到台灣的民主政治要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必須先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而要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就必須喚醒更多公民,從只關心個人與家庭擴 大到關心社區、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正是在此體認下,社區大學的初期推動者,非常重視社團課程的價值。這種對社團課程公共性的強調,使社區大學不僅有別於 一班大學,也與其他成人教育或終身學習機構很不一樣。
社區大學把生活藝能課程視為三大支柱之一,也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因為傳統教育重記憶與演算,重動腦不重動手,因此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往往動手的能力越 弱。再則,早年台灣家庭經濟條件普遍不佳,子女很少有機會接受藝術教育,再加上學校在升學主義宰制下,又多放棄藝能課程,其結果是整個社會公民的藝術素養 與工藝能力,普遍低落。連帶的也使民眾的想像力、創造力、審美能力,以及行動力都不易提升。這樣的國民遇到強大的資本主義消費社會下,廣告、傳媒的刺激與 操控,除了隨波逐流外,幾無招架之力。社區大學開設生活藝能課程,其目的就在提升民眾的想像力、創造力、省美能力與行動力,保持主體性,避免異化。
貳、社區大學課程規劃的實踐演變
全國社區大學三大類課程的設計雖然有其深刻的理論背景,但經過七年多全台不同學校的實踐經驗,事實上已出現不少變化,有些是豐富的原有理念,有些是修正了原有理念,有些是與原有理念出現很大的差距。
對第一線社大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挫折,恐怕就是學術課程很難開成課,除了全台少數社大用包括優惠或強制選修等措施,以確保少數學術課程能開成外,多數社大 至今都找不到有效經營學術課程的方法。北市文山社算是例外,經過七年的持續經營,文山社大以培養出相當規模喜愛學術課程的學員,在這些學員支持下,每學期 規劃的人文、社會與自然課程,總能開成不少班,也因為有一定規模的學員長年支持,教師亦有機會體會社大學員的特色,並針對其特色,設計教案,教授課程,以 及經營班級。由於文山社大位於台北市文教區,文山經驗其他社大能否複製則不得而知。對多數社區大學而言,財務壓力非常重,多數社大並無條件以免費或打折的 方式開設學術課程,學術課程難以經營的結果,普遍形成學術課程佔社大課程比例偏低的現象。
與學術課程發展不易對照,相反的現象則是生活藝能課程廣受歡迎,也最有成績,就提升台彎公民藝術素養而言,貢獻很大。然而對社大主事者而言,藝能課程的快 速成長,其實也構成理想與現實很大的考驗。主事者若全依市場規律,或過度受營利動機左右,則社大課程會一面倒的向生活藝能課程傾斜,這固然可以改善財務困 境,但卻會造成社大課程結構的失衡,有違社大的原初理念。生活藝能課程在各校快速成長的結果,還衍生出另一重要問題,就是生活藝能課程的定義與分類問題。 譬如,美術與電影課,一般社大都歸為生活藝能課程,英語與日語課有的社大將其歸為生活藝能課程,另些社大則否,資訊與木工、電工課許多學校歸為生活藝能課 程,這些課程彼此性質差異很大,若全歸為生活藝能課程,範圍顯然太寬。有些學校乾脆放棄生活藝能這一概念,改以諸如:美術、電影、舞蹈、資訊、語文等更細 緻的分類概念規劃課程,以避免生活藝能課程像龐然巨獸般成長。
至於各校社區大學的社團課程近年發展,則是三大類課程中,最能反應在地主體性與創造性的課程。七年多來,社團課程在各校師生努力耕耘下,可說多采多姿,充 滿生命力。有的社大重視河川保護,有的社大則重視性別與新移民問題,也有不少社大致力於地方學的發展,更有社大鼓勵師生投入社區公共議題的討論。農村型的 社大重視農業問題,部落型的社大重視原住民問題。值得注意的發展是,以鼓勵學員關心公共事務為目標的社團課程,事實上已朝不同的方向分化: 一個方向是學員組成成為一般的學習型社團,與公共議題的關懷無關(如詩社)。第二個方向學員組成與公共議題有關的社團,定期活動(如文山社大的文山采風 社)。第三個方向是又有課程,又有社團,兩者且由同一公共議題結合,許多社大的社區發展課程屬於此類。至於各社大關心公共議題的社團,所關注的是在地議題 與普遍議題的比重如何,則有待日後進一部分析。
參、社區大學課程發展的未來展望
從原初理念到實踐演變,我們一則很高興見到許多社區大學呈現高度的創造力,創造出遠超過社大運動推動者提出的理念,但也有不少社大因主客觀因素限制,無法堅持社大理想辦學。我從第一線社大主持者的立場,願對社區大學的課程深化與完善,提出下列幾點看法:
一、社區大學若要更具理想性,增加學術課程與公共議題有關的社團課程,則需要獲得來自中央與地方更多的經費支持,沒有更多的經濟支持,很少社大能開設成功合乎比例的學術與社團課程。
二、公部門部補助社區大學時,應尊重社大的主體性,千萬不要把社大當作宣傳政令的平台。同樣是探討公共議題的課程,若站在增強公民自主判斷力的立場支持,與站在宣導政策、政令的立場補助,效果截然不同。
三、加強社大之間經驗交流。多年來全促會在促進各校優良課程交流方面,著墨甚多,但單靠全促會並不夠,各校之間主動交流,吸收成功經驗可能更為重要。無論是早成立的社大,還是晚成立的社大,都有很值得學習的課程經營經驗。
四、不要放棄發展學術課程。學術課程發展固然困難,但並不至於毫無成功希望。幾所學術課程機營成功的社大,應該廣為介紹成功經驗,讓其他社大知道如何延攬師資,如何設計教案,以及如何激發學員學習動機。
五、生活藝能的深度與廣度可不斷拓展。舉凡技藝課程,必含體與用,或藝與道。如果生活藝能課程內容,只有技藝,不教支持技藝的原理原則與文化背景,這樣的藝能課厚度就明顯不足,唯有開設相關的人文課程,方能使生活藝能課程更具價值。
六、公共議題課程校方須主動推動。雖然社大運動已近八年,學員到社大上課,無庸諱言仍以追求個人的成長為主要目的,會主動關心公共議題的學員比例並不高。 因此,學校訂定政策,鼓勵學員選修或參加與公共議題有關的課程就很重要。等培養足夠數目的學員後,學校就不必再著力,公共議題的課程與社團自能自主發展。
七、多致力於吸引弱勢族群來社大上課。社大學員中產階級的比例較高,弱勢階級來社大上課的人數比例並有限。那些直接對就業能力有幫助的課,往往最受他們歡迎,而這些課多屬生活藝能課。所以從促進社會正義的角度看,生活藝能課程實有不可輕忽的價值。
八、進階課程的研發刻不容緩。許多學員在社大已修過幾十門課,他們又非常認同社大的理念。對這樣的學員,社大可嘗試發展進階課程,讓學員也有機會體驗如同研究所階段的上課方式,從事專題研究,並撰寫研究報告。
九、最近推動的社區大學課程認證制度,有助於提升課程水準,立意甚佳,但是否會走向標準化,乃至於套裝知識化,值得留意。
台灣社區大學運動是一項充滿創造力的公民啟蒙運動,此一運動已吸引二十多萬師生加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不斷創新、深化的課程,可確保社大運動更為壯大。我們預祝新的七年,會有更豐碩的成績,在全台各地開花結果。
(本文刊載於2006年3月號文訊月刊)